更新时间:
“大放水”时代结束了!高层重磅定调,中国经济逻辑彻底改变
柏年说政经
“大放水”的时代结束了,中国经济的底层逻辑,将发生根本性转变。
3年前,在陆家嘴论坛上,时任央行副行长、银保监会主席表态:
押注房价永远不会下跌的人,最终会付出沉重的代价!
后来这三年,房地产市场什么样,我们都见到了。
今天,还是在同一个论坛上,央行行长再次做出重磅宣言:
中国货币高速增长的时代过去了!疫情以来连续3年的“大放水”,全面宣告结束。
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的根本逻辑,将彻底发生改变。
大家好,我是柏年。
今天我们来深度分析一下,当中国央行不再放水,未来将会发生什么?
一、高层重磅表态
“用放水来刺激经济”,这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应对经济危机的通用做法。
过去几年,面对着疫情冲击,我们也一直践行着同一条道路。
数据上来看,从2019年末到2024年初,我国货币供应总量M2,从200万亿增长到300万亿,年均增速高达10%,远超过我们的GDP增速。
媒体都说美国喜欢“放水”,但是如果真的对比M2增速的话。中国的数据,其实比美国还要高。
可是最近,官方突然表态“不再放水”了,这究竟是为什么?
除了这次陆家嘴论坛上有关领导的发言,央行披露的金融数据中,我们也能发现蛛丝马迹。
2024年4月,当月我国社会融资规模,罕见萎缩了658亿元。
“萎缩”而不是“新增”,这在历史上还是首次。
同样地,5月份我国M2同比增速,从去年底的10%以上、快速下跌到7%。
下跌速度之快,也是近年来罕见。
面对如此之差的金融数据,一般财经博主给出的解释是:
“我们的信贷投放不足、实体经济需求低迷”
。
所以,民间让央行降准降息、再次放水刺激经济的呼声,也随之而起。
可是,6月份这都已经过去了,央行还是“按兵不动”,展现出了极高的“战略定力”。
这究竟是为什么?
其实,早在5月份央行公布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就有端倪。
彼时,央行内部人员专门写了个专栏,来解释
“为何数据很差、央行却坚持不放水”
的行为:
原文是这么说的:
过去,我国贷款增速长期保持在两位数以上的较高水平,与当时的发展阶段相适应。尤其是为应对新冠疫情,金融又加大了逆周期调节力度……
(当前)存量货币信贷已经不低,当贷款投放超过实体经济真实有效的融资需求时,不仅会使得低效企业长期占用信贷资源,也容易造成部分企业资金空转套利问题。
央行货币政策报告-专栏
在这次陆家嘴论坛上,央行行长也再次重申了这一观点:
宏观金融总量规模已经很大,金融总量增速有所下降也是自然的,这与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是一致的。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很多存量贷款效率不高,盘活低效存量贷款和新增贷款对经济增长的意义本质上是相同的。
央行行长在陆家嘴论坛讲话
上面央行说的可能比较学术,我给大家翻译一下,大意是:
过去几年,央行放的水已经够多啦。现在即使不再放水,也够我们经济发展用的。
相反,如果再一个劲儿的新开闸放水,反而会带来很多“副作用”
——这是央行非常忌讳的。
二、“大放水”的危害
讲到这里,我们必须深究一下,放水太多、具体带来了哪些副作用呢?
其实就是一句话——
扩大贫富差距,加剧经济中的“马太效应”
。
这里面,主要包含两个作用渠道:
一个是
资金空转套利
的问题。
从20年到23年,当时为了支持经济,央行敦促我国商业银行部门,投放了大量贷款到经济里。
可是我们都知道,银行向来只干“晴天打伞、雨天收伞”的活儿。
由于前期有疫情,后期又遇到全球经济衰退、外贸不景气,很多中小企业活的并不好。
所以很多银行为了完成贷款任务,只愿意给没有破产风险的大企业放贷,哪怕利率低一些也行。
屏幕前的你可能不知道,
在那段时间里,很多大企业从银行拿贷款,利率低到“令人发指”。1年期贷款利率可以做到2%以下,3年期3%以下。
这么低的贷款利率,就有问题了。
因为企业完全可以什么都不做,反手去买定期存款和理财,就能赚钱。
既然可以空手套白狼,谁还会去干活呢?
大企业拿着贷款买理财,没有真正投入到实体经济里,对于稳定就业、提振GDP就没有帮助。
相比之下,因为金融资源都给到了大企业,小企业反而生存得愈加艰难。
这就是所谓的“金融空转套利”。
其二,是
汇率
的问题。
从企业的层面,大企业获得贷款容易、小企业难。
从阶层的角度,富人获得贷款容易,穷人难。
过去几年,中国的有钱人都在干什么?
资本外流,绝对是一大选项。
买美国的股票,把新加坡、澳大利亚的房价炒高。
去年恒大暴雷的时候,我专门出过一期文章,分析许老板如何通过“内保外贷”和“发行美元债”,向海外转移资金。
感兴趣的可以关注我,回看往期作品。
一大批有钱人,将国内的金融资源转移到国外,直接加大了人民币贬值压力。
人民币,是全体中国人所共有的。
一旦人民币贬值,不但国内老百姓的资产会缩水,进口商品价格还会上涨,直接抬高底层民众的生活成本。
这属于是“有钱人得利,穷人们遭殃”。
所以最后,无论是大企业空手套白狼、小企业艰难求生;还是有钱人得利、穷人们遭殃,都会造成一个结果——
那就是通过一系列资本运作,社会顶层完成了对底层的“隐形收割”
。
这种收割,你看不见、摸不着。
不像你的老板平常催你加班、压榨你,你很生气,有一个直接的发泄对象。
“大放水”过程中,社会财富分配出现差距,我们甚至都找不到一个最终责任人。
因为金融体系,它天生就是“嫌贫爱富”的。
完全自由的市场体制下,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就是市场的终极走向。
例如美国,从08年金融危机之后,就喜欢“放水刺激经济”这个万灵药。
最终,大放水造成的贫富差距,衍生出占领华尔街、民粹主义崛起、特朗普上台,BLM运动,两党割裂等一系列后果。
可是,究竟是谁应该为上述后果负责,美国社会到今天,也没吵出个所以然来。
只有过程中得利最多的资本,在幕后完美隐身。
但是,我们是社会主义政府,不愿意看到这种情况,特别是在高层愈加强调“共同富裕”的背景下。
所以从去年秋天开始,在“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等一系列顶层场合,官方就不断强调要“防止金融空转”、要“坚决稳定人民币汇率”。
对金融系统的一系列乱象,进行了最严厉的批评,并且掀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改革风潮。
至于具体做了哪些改革,这就涉及到我4月份的另一个作品《中国金融“大逃杀”》中的内容,我在这里就不详细讲了。
最终,高层的意志落实到央行层面,就是“放水政策的全面结束”。
三、金融变革到来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有疑问:
不放水了,我们怎么刺激经济呢?难道官方不要增长了么?
这个就涉及到,当下这个时间节点上,社会对于“公平”和“效率”的抉择。
过去几十年,我们总是强调“发展”,似乎发展能解决所有问题。
但是老话讲:“不患寡而患不均”。
一味求发展,是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的。有时候不公平,对社会稳定的危害更大。
比如说80年代,改革开放带来了经济高增长。可是“两轨制”下的社会不公,却衍生出一系列社会风波。
00年代加入WTO后,我们同样是高增长。可是“唯GDP论”的背后,同样也带来了腐败、污染等严重的社会问题。
所以此后,我们要不断进行经济改革、搞反腐、搞环保。在特定的时间段内,对过去发展遗留下的问题,进行“纠偏”。
现在,就是这样一个“纠偏”的关键时间段。
随之而来的,则是一场重大的“金融改革”。
“放水时代”结束了,哪些改革会到来呢?
首先,就是要
收回过去对于头部企业、富人群体的廉价贷款和金融资源
。
这一方面,现在是由央行和金融监管总局领衔,负责监督银行贷款的具体流向。
如果企业拿了贷款,还是不做实体投资、不干正事,有关部门会坚决的制止,并并且对涉事主体进行罚款。
根据媒体报道,今年前五个月,金融监管总局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累计开出1900余张罚单,累计罚没金额超过6亿元,凸显出了雷霆手段。
其中,多数罚单涉及信贷违规。
严格监管和重罚之下,目前金融空转现象,已经大为减少。
其次,就是
强调“党管金融”
。
金融资本,天生嫌贫爱富。
但是在社会主义体系下的金融机构,要将更多资源向小企业和基层民众倾斜。
哪怕让利,你也要这么干,这就是政治上的要求。
四、资本市场逻辑改变
最后,在多项措施的治理之下,从今年初开始,社会财富分配显示出好转迹象。
我们看数据,2024年一季度,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同比增长5.7%,比“平均数”增速高0.4个百分点。
一举扭转了2017年以来,“平均数”增速始终高于“中位数”的趋势。
2024年一季度,收入“中位数”增速高于“平均数”
随着财富分配重新开始弥合,资本市场的逻辑,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疫情之后,财经媒体最喜欢讲的一句话,就是
“顶层通胀、底层通缩”
。
这个现象背后,隐含着贫富分化的逻辑。
可是今天,如果我们看消费市场会发现,顶层消费反而开始坍缩,取而代之的是底层消费的崛起。
例如,一些带有“中国特色”的奢侈品,从国画、到文玩、再到茅台酒,2024年起都开始价格大跌。
其中,知名的茅台酒因为跌价太多,多次上了热搜。
相比之下,代表底层消费的品牌,例如拼多多、蜜雪冰城,那做的是风生水起,财报盈利连年上涨。
柏年不敢打包票,说未来数十年,但是至少在最近开展改革的几年内,
消费市场的风口,绝对是做“穷人的生意”
。
房地产市场,也出现了类似的现象。
最近两个月,豪宅价格崩盘的新闻,屡见不鲜。
在过去3年全国房价下跌的过程中,一二线城市豪宅价格,仿佛与世隔绝一样,非常坚挺。
究其原因,无外乎有钱人拿到的金融资源太多。
有钱人买房和我们老百姓不一样,那都以公司的名义,申请极低利率的公司贷款。是廉价的资金和流动性,撑起了豪宅价格。
可是如今,政府要把这些钱收回去,支撑豪宅价格的基石就没有了。
以上海来说,过去几个月的时间,上海海顶级豪宅价格普遍跌价2-3成——这就是金融改革的威力。
而相比之下,随着疫情后基层、蓝领收入的提升,再加上房价确实跌到位了。
进城务工人员买房的热情,最近又被点燃了。
根据媒体报道,在北京上海杭州成都等地,
老破小房源的成交周期正在快速缩短,反映出市场热情有所回升
。
股票市场上,金融改革的威力,则主要体现在小盘股身上。
老股民们都知道,“游资”最喜欢炒小盘股、炒概念。
游资的钱是怎么来的?来自于高净值个人、和他们背后的金融机构。
而现在,监管要督促金融机构的钱,投入到实体经济当中去,不能再在金融市场中空转。
由此就导致这些游资们,资金被抽回、缺乏炒作子弹。
所以今年以来,
小盘股的表现,确实不如有基本面的大盘股表现好
。上证50好于沪深300、沪深300好于中证500、中证500好于中证1000。
这两年,随着金融改革的持续,这种现象也会继续下去。至于说像2015年这种的“水牛”行情,那就完全不要期待。
有关资本市场投资呢,柏年只是在这里简单提几个现象。
如果你想了解更详细的观点:
欢迎加入柏年的私密粉丝圈,里面有我的深度分析和培训材料。
如果大家对投资和宏观趋势感兴趣,或者想与我1对1交流、提问的话,欢迎加入我的私密粉丝社群【柏年的财富圈】与我讨论。加入方法见下图: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