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
被踢出中国市场!垄断中国市场30年,却扬言绝不培养中国员工
老A篮球直播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中有5秒免费广告可增加创作收益,感谢各位看官点击支持原创,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谁能想到曾经叱咤风云的科技巨头,如今竟沦落到被扫地出门的境地?
这个昔日的"数据库之王",在中国市场叱咤风云30年,却因一句"绝不培养中国员工"的狂妄之词,最终落得个黯然离场的下场。这个故事的主角,正是曾经的全球第二大软件公司——甲骨文。
1989年的中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的春潮中,犹如一块肥沃的土地,吸引着无数外国企业前来"耕耘"。索尼、肯德基等品牌纷纷进驻中国,如同一群嗅到香味的蜜蜂,争先恐后地涌入这片充满机遇的新天地。而甲骨文这个后来被称为"数据库之王"的公司,也敏锐地嗅到了机遇的气息,毅然决然地踏上了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
甲骨文的创始人拉里·埃里森
,可谓是个传奇人物,1977年这个出身贫寒的年轻人,
仅凭2000美元就和两个志同道合的伙伴创立了甲骨文的前身。谁能想到这个小小的创业项目,日后会成长为一个庞然大物?
埃里森的故事简直就像是一个现代版的"白手起家"神话,让人不由得感叹命运的神奇。
埃里森的野心可不小,他的目标是要超越微软,打败比尔·盖茨。这个目标,在当时看来简直就像是痴人说梦。但埃里森却坚信只要努力,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为了实现这个宏伟的目标,埃里森可谓是使出浑身解数。
1979年甲骨文与美国中情局达成合作,借助政府的力量,甲骨文如虎添翼一飞冲天。
这种与政府合作的策略,让甲骨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了先机。
1984年甲骨文的触角已经伸向了加拿大、英国、日本等国家,
这家公司的成长速度,简直让人瞠目结舌。短短几年时间甲骨文就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公司,变成了一个跨国企业。这种快速扩张的能力,不得不说是相当惊人的。
1987年甲骨文迎来了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这一年公司的收入突破1亿美元,一跃成为世界第四大软件公司,这个成绩不得不说是相当亮眼的。从一个小小的创业项目,到年收入过亿的大公司,甲骨文用了整整10年时间。这10年是甲骨文快速成长的10年,也是埃里森梦想逐步实现的10年。
然而真正让甲骨文腾飞的,还是中国市场。
1989年左右甲骨文进入中国,就像一条鱼儿游进了大海。
在这片广阔的市场中,甲骨文找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凭借着先进的技术,甲骨文很快就在中国的数据库市场占据了垄断地位。这块"蛋糕"实在是太香了,
甲骨文吃得不亦乐乎,甚至超过了微软,成为了全球第二大软件公司。
中国市场的成功,让甲骨文尝到了甜头。
他们的产品在中国市场畅销,利润节节攀升。甲骨文在中国的成功,不仅帮助公司实现了快速增长,还让埃里森离自己的目标——超越微软——更近了一步。
但是成功似乎冲昏了埃里森的头脑,他开始变得傲慢起来,仿佛忘记了是谁给了他这么大的成功。甲骨文在中国市场的做法,
简直可以用"肆无忌惮"来形容。
他们似乎忘记了,企业的成功不仅需要优秀的产品,还需要良好的客户关系和企业形象。
首先甲骨文不断提高服务费用,仿佛在说:
"你们中国企业,不用我的产品,还能用谁的?"
他们似乎认为,自己的产品是无可替代的,中国企业别无选择,只能乖乖接受高价,这种做法无疑激起了许多中国企业的不满。
更让人瞠目结舌的是,甲骨文居然给中国联通开出了上千万的罚单。这种做法简直就像是一个蛮横的地主在向佃农收取高额租金。
甲骨文似乎忘记了,客户才是企业生存的根本。
他们的这种做法,无疑会让客户感到被剥削和不尊重。
但是最让人无法接受的
,还是埃里森那句"不接受中国员工"的狂妄之词。
这句话一出,简直就像是一颗重磅炸弹,在中国市场引起了轩然大波。这种公然歧视的言论不仅伤害了中国员工的感情,也严重损害了甲骨文在中国的企业形象。
埃里森似乎忘记了,是谁给了他这么大的成功。他不仅不培养中国的管理层人员,还公开表示不接受中国员工。这种态度不得不说是相当傲慢的,在全球化的今天,本地化战略已经成为跨国公司成功的关键,但甲骨文却选择了一条与之背道而驰的道路。
然而埃里森可能没有想到,他的这种傲慢,最终会成为甲骨文在中国市场失败的导火索。
他低估了中国企业的实力,也低估了他们的自尊心。
中国企业并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
面对甲骨文的傲慢,中国企业开始了自主研发的道路。
这条路虽然艰难,但却充满希望。阿里巴巴率先行动,投入了10亿美元,历时4年研发自主数据库。这个决定无疑是需要巨大勇气的,但阿里巴巴相信,只有掌握核心技术,才能真正掌控自己的命运。
2011年阿里巴巴自主研发的数据库终于问世,开始替代甲骨文的产品。
这个时刻对于中国的科技界来说,无疑是一个里程碑。它标志着中国企业在高科技领域开始了追赶和超越的步伐。
紧随其后华为、腾讯等公司也相继取得突破,
这些中国自研的数据库,不仅价格只有甲骨文的十分之一,性能却强了整整10倍!
中国企业用实际行动证明,他们不仅能够掌握核心技术,还能将其做得更好。
面对中国企业的崛起,甲骨文似乎还没有意识到危机的严重性。他们依旧沉浸在过去的辉煌中,似乎忘记了"居安思危"这个古老的中国智慧。他们可能认为凭借多年的技术积累和市场优势,中国企业是无法对他们构成真正威胁的。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2019年甲骨文在中国裁员千人,业务大幅减少。这个曾经的"数据库之王",如今在中国市场已经风光不再。
曾经高高在上的甲骨文,如今不得不面对市场份额急剧下滑的残酷现实。
最终甲骨文被迫退出中国市场,曾经傲慢地说"不接受中国员工"的公司,如今却被中国市场无情地抛弃,这个曾经的巨人在中国市场的舞台上落幕了。
我们不禁要问:甲骨文到底错在哪里?
首先甲骨文忘记了"饮水思源"这个简单的道理,中国市场给了甲骨文巨大的成功,但甲骨文却没有怀着感恩的心态来对待这个市场。相反他们变得傲慢自大,似乎认为中国市场离不开他们,这种态度无疑会激起客户和合作伙伴的反感。
甲骨文低估了中国企业的创新能力,他们可能认为中国企业永远只能依赖他们的技术。但事实证明中国企业的创新能力是不容小觑的。短短几年时间中国企业就研发出了性能更强、价格更低的数据库产品。
在全球化的今天,尊重本地文化、培养本地人才,已经成为跨国公司成功的关键。但甲骨文却选择了相反的道路,这无疑加速了他们在中国市场的失败。
他们不断提高服务费用,给客户开出高额罚单,这种做法无疑会激起客户的反感。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客户有了选择,自然会选择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无论一个企业多么成功,都不能忘记感恩、不能忽视创新、不能轻视本地化、更不能忘记尊重客户。这些看似简单的道理,却是企业长期成功的关键。
同时甲骨文的失败也向世人展示了中国企业的实力,从依赖外国技术到自主创新,中国企业走过了一条艰难但充满希望的道路。今天的中国企业,已经有能力开发出世界级的技术产品。这种能力不仅改变了中国的科技格局,也在改变全球的科技格局。
在商业世界中,只有不断创新、不断进步,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甲骨文的失败正是因为他们停止了创新,停止了进步。
对于其他想要进入中国市场的外国企业来说,甲骨文的故事无疑是一个宝贵的教训。尊重本地文化、培养本地人才、持续创新,才是在中国市场取得成功的关键。中国市场是一个巨大的机遇,但也充满挑战。只有真正理解这个市场,尊重这个市场,才能在这个市场中获得成功。
而对于中国企业来说,中国企业完全有能力在全球市场上与任何对手一较高下。阿里巴巴、华为、腾讯等企业的成功,就是最好的证明。
傲慢是成功的天敌,无论我们取得了多大的成就,都要保持谦逊的态度,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中站稳脚跟。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没有谁是不可替代的。只有不断创新、不断进步,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让我们记住这个教训,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应该时刻保持谦逊和创新的态度。甲骨文的故事,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企业的成长。从最初的技术依赖,到后来的自主创新,中国企业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实力。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中国企业的勇气和决心。面对强大的对手,他们没有退缩,而是选择了迎难而上。
中国企业没有简单地模仿甲骨文的产品,而是在深入理解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开发出了更适合中国市场的产品。这种结合本土需求的创新,正是中国企业成功的关键。
甲骨文的失败和中国企业的崛起,也反映了全球科技格局的变化。科技创新的中心正在发生转移。中国不再是简单的技术追随者,而是正在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
在全球化的今天,任何企业都不能忽视文化的力量。甲骨文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忽视了中国的文化和市场特性。相反中国企业的成功,则得益于他们对本土文化和市场的深刻理解。
创新和谦逊,是企业长青的秘诀。甲骨文的失败,根源于他们的傲慢和创新不足。而中国企业的成功,则源于他们的谦逊和不断创新,这个教训值得每一个企业和个人深思。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中,没有谁能够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唯有保持谦逊,不断学习,不断创新,我们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并发展。
让我们铭记甲骨文的教训,珍惜当下展望未来,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
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