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
人老了钱放哪最安全?这位退休银行经理的做法值得借鉴
晓晓杂谈
退休后的财产安全往往是每个步入老年的人都会面临的问题。一方面担心资金保值增值,另一方面又怕被骗导致血本无归。尤其是当我们看到近年来针对老年人的金融诈骗案例层出不穷时,这种担忧更加强烈。
在福建漳州,我认识一位名叫张明远的退休银行经理。今年67岁的他,在银行工作了三十多年,经历过无数次金融风暴和市场变化。退休后,他对自己和家人的积蓄管理有一套独特的方法,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借鉴。
一个银行人的理财观
张明远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父母都是工厂里的普通工人。从小家里经济条件不算宽裕,但父母极为重视教育,省吃俭用也要保证他能完成学业。
"那个年代的人都很节俭,我父亲常说,钱不在多,而在于会用。"张明远回忆道,"可能是受家庭影响,我从小就对金钱有一种敬畏感,懂得积累的重要性。"
大学毕业后,张明远进入银行工作。从基层柜员做起,一步一步升至分行经理。在这个过程中,他见证了无数客户的财富起落,也更加坚定了自己对财富管理的理念。
"在银行工作的这些年,我看到太多案例了。有人靠稳健投资积累了几百万身家,也有人被高回报诱惑一夜之间失去毕生积蓄。"张明远说,"这些都让我明白,钱放在哪里,并不取决于回报有多高,而是要看风险有多大。"
2018年,张明远正式退休了。退休前,他和妻子已经准备了约300万元的养老金。面对这笔不算小的资金,如何安全合理地管理,成了他退休后的首要任务。
三个原则守护财富安全
"人到老年,对钱财的需求其实很简单:一是安全,二是流动性,三才是收益。"张明远分享了他的三条理财原则。
第一原则:安全第一,绝不贪图高回报
"现在针对老年人的金融诈骗太多了,动辄承诺年化10%以上的回报,这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几乎不可能。"张明远表示,任何承诺高于银行定期存款利率太多的产品,都要保持高度警惕。
他给自己定下了一条铁律:投资回报率如果超过银行定期存款利率的两倍,就一律不考虑。这条原则让他避开了许多看似诱人实则危险的"投资陷阱"。
"去年社区里有个投资讲座,说什么投资海外矿产,年化收益15%,很多老邻居都心动了。"张明远回忆道,"我分析后坚决反对,并劝阻了几位老朋友。后来证实那就是个骗局,那些投资的人连本金都拿不回来了。"
第二原则:资金分散,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张明远的第二条原则是资金分散管理。他把退休金分成了五个部分,分别存放在不同的地方,以降低风险。
"我把钱分散在几家大型银行,包括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即使某一家银行出现问题,其他的钱也还是安全的。"他解释道。
此外,他还特意选择了不同的存款方式和期限,既有活期存款保证随时可用,也有定期存款获取较高利息,还有一部分购买了国债和银行保本理财产品。
"现在的银行理财产品大多不保本了,所以我只选择那些风险等级最低的,而且金额不会超过总资产的20%。"张明远说。
第三原则:预留应急资金,确保生活质量
张明远特别强调预留足够的应急资金的重要性。他为自己和妻子预留了约50万元的应急资金,存在活期账户中,以应对可能的医疗支出和紧急情况。
"老年人最怕的就是生病,一场大病可能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虽然我们有医保,但总要有一笔钱随时可用。"他说。
这笔应急资金让他和妻子在面对突发情况时不至于手忙脚乱,也不必为了应急而打破原有的理财计划,影响整体财务安全。
张明远的资产配置方案
除了这三条原则外,张明远还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了一套详细的资产配置方案。这个方案不仅保障了他退休后的生活质量,还有效规避了各种风险。
1. 现金及银行存款(占总资产的40%)
张明远将约120万元存入了银行,其中30万元作为活期存款,随时可取用;90万元分为多份定期存款,期限从一年到五年不等,采用"梯形存款"的方式,使得每年都有一部分定期存款到期,既能享受较高的利息,又保证了一定的流动性。
"定期存款虽然利率不高,但绝对安全。我们老年人最需要的就是这种踏实感。"他说。
2. 国债和地方政府债券(占总资产的20%)
约60万元用于购买国债和地方政府债券。国债被认为是最安全的投资工具之一,风险几乎为零,而地方政府债券也有国家信用背书,安全性极高。
"购买国债不仅安全,利率也比定期存款高一些。而且现在通过手机银行就能购买,非常方便。"张明远解释道。
3. 银行保本理财产品(占总资产的15%)
大约45万元投资于银行的低风险理财产品。张明远特别强调,他只选择大型国有银行或者全国性股份制银行的产品,而且只购买风险等级最低的那些。
"虽然现在银行理财产品大多不保本了,但我仍然会选择那些风险最低的产品。回报可能不高,但起码能跑赢通胀。"张明远说。
4. 商业养老保险(占总资产的15%)
张明远夫妇还购买了约45万元的商业养老保险,作为社会养老保险的补充。
"商业养老保险的好处是长期稳定的收益,特别是那些可以按月领取养老金的产品,能够为我们提供稳定的现金流。"他解释道。
5. 实物资产(占总资产的10%)
最后约30万元用于购买一些实物资产,主要是黄金。
"黄金历来被视为避险资产,尤其是在经济不确定性增加的时期,持有一定比例的黄金能够有效对冲风险。"张明远说,"但也不能太多,毕竟黄金不产生收益,只是一种保值手段。"
防范诈骗的实用技巧
作为曾经的银行经理,张明远对金融诈骗有着深刻的了解。他分享了几个实用的防骗技巧,帮助老年人保护自己的财产安全。
警惕高回报承诺
"凡是承诺高于市场平均水平太多的回报,几乎都有问题。"张明远说,"记住一个简单的道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核实机构资质
投资前一定要核实对方的资质。正规的金融机构都有完备的牌照和监管背景,可以通过官方渠道查询验证。
"不要信任微信群、社交媒体或者朋友介绍的投资机会,除非你能确认对方是合法合规的持牌机构。"张明远强调。
坚持"三思而后行"
对于任何投资决定,张明远都坚持"冷静三天"的原则。在做出决定前,至少等待三天时间冷静思考,并咨询家人或专业人士的意见。
"很多诈骗都利用老年人怕失去机会的心理,催促快速决定。只要对方催促你尽快投资,这就是一个危险信号。"他提醒道。
保持信息隔离
张明远特别提醒老年人要保护好自己的个人信息和银行账户信息。
"无论对方是谁,都不要轻易提供银行卡号、密码、验证码等关键信息。也不要随意点击不明链接或扫描来路不明的二维码。"他说。
一位老银行人的感悟
经过近五年的退休生活,张明远的理财方案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尽管没有获得爆发性的高回报,但他的资产安全度过了几次市场波动,实现了稳健增值。
"对我们老年人来说,钱放在哪里最安全,不仅仅是一个财务问题,更是一个心态问题。"张明远感慨道,"那些整天担心钱不够花,或者急于让钱生钱的人,反而容易成为诈骗的目标。"
他认为,老年人财富管理的核心不是追求最大化收益,而是找到一种能够安心的方式,既保证生活质量,又不必每天为钱财担忧。
"年轻时我们为钱忙碌,老了就应该让钱为我们服务,而不是继续成为钱的奴隶。"这是张明远常说的一句话。
值得一提的是,张明远还组织社区老年人定期交流理财知识,分享防骗经验。他希望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更多老人避免财务陷阱。
"我见过太多老人被骗后痛不欲生的样子,那种绝望让人心碎。如果我的经验能帮助更多人避免这种痛苦,那就是最有意义的事情。"张明远说。
给普通老年人的建议
虽然不是每个退休老人都有张明远这样的金融背景和丰厚积蓄,但他的理财原则和方法仍然具有普遍的参考价值。
对于普通退休老人,张明远给出了几点切实可行的建议:
量入为出,合理规划
首先评估自己的退休收入和支出,包括养老金、其他固定收入以及日常开销、医疗支出等,制定合理的财务预算。
"很多老人忽视预算的重要性,结果钱总是不够用。实际上,只要规划得当,即使养老金不高,也能过得很好。"张明远说。
优先保障基本生活需求
确保有足够的资金覆盖基本生活需求,包括日常开销、医疗保险和应急资金。只有这些基本需求得到保障,才能考虑其他投资。
选择适合自己的投资方式
不要盲目跟风或被高回报诱惑。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投资知识和生活需求,选择合适的投资方式。
"对大多数老年人来说,银行定期存款、国债和低风险理财产品是较为适合的选择。"张明远建议。
持续学习,与时俱进
保持对金融知识的学习和更新,了解最新的金融产品和诈骗手段,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活到老学到老,特别是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不学习就容易被时代抛弃。"张明远说。
寻求专业帮助
如果不确定如何管理财产,可以寻求专业理财顾问的帮助,但一定要选择正规持牌的机构和顾问。
"付出一些咨询费用,换取专业的财务建议,这是值得的投资。"张明远表示。
结语:安全比收益更重要
在当前金融环境复杂多变的背景下,老年人的财产安全显得尤为重要。张明远的经验告诉我们,对于退休老人来说,资金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其次才是流动性和收益率。
"人老了,钱放哪里最安全?答案很简单:放在那些能让你睡得安稳的地方。"张明远说,"如果某个投资让你晚上睡不着觉,那它就不适合你,无论回报多高。"
面对眼花缭乱的投资产品和层出不穷的诈骗手段,老年人需要的不是冒险追逐高回报,而是理性评估风险,稳健管理财富,确保晚年生活的品质和尊严。
正如张明远所实践的那样,分散投资、坚守原则、持续学习,才是守护老年财富安全的最佳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