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
房子,涨了500万!
混知房产
人和人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不是出身、不是学历、不是长相、更不是性格,而是一个人不断学习的能力,也就是现在最流行的词:
认知。
前天我们的文章《救市之下,最可怕的事情发生了》留言数量创下本号有史以来最高:
330条。
之所以会有这么高的留言数量,是因为我们输出的观点颠覆了部分人的认知,因为我们告诉大家:
人口对房子的供需关系存在影响,但对房子的总价不存在正反馈的因果逻辑。
房子不遵循人口递减原则,房子只遵循货币递增原则。
就是这个观点,颠覆了他们期望的房子暴跌,颠覆了他们理解中房子属于“供需”关系的产物。
所以有些人很气愤,所以他们就在留言区骂骂咧咧........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该说什么吗?
最开始还有说的欲望,但发现人和人的认知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
在我们的认知中孟山都垄断全球的粮食种子,所有粮食都是一代种,人口减少粮食价格只会更高。
但在有些人的认知中,我们还可以像农耕时代一样,春种秋收一代代的耕种。
说到底,每个人赚到的每一分钱都是对这个世界认知的变现。
有人看完《盐铁论》明白盐铁官营、币制改革、酒榷等经济政策,是此后两千多年中国财政治理的思路来源。
有人看完则会大骂.........
就像这两年地产公司暴雷的新闻出来一样,有些人看到这些新闻,会去抄底股票、会去抄底房产,有些人不是骂娘就是喷粪。
文章看到这里,很多唱空的憨皮就会说:
世界那么大,房企要爆炸;房价如大葱,不买是祖宗;
不买就不买,明天还能降200
针对这种言论,我只能说:
春风不度玉门关,混姐不渡铁憨憨。
如果想买房,想了解底层逻辑,就需要与我同频共振。
你的认知体系要对下面这四个词有基本的了解,这四个词分别是:
盐铁税、地租体系、GJ本质、周期
如果你要学习的空间太大,对于盐铁税、地租体系、GJ本质、周期的底层逻辑没有了解,那么就认真看看今天的文章。
因为历史在重演!
01
就在几天前,作为全国四个一线城市之一的广州,在放开限购的路上又迈进了一步。
——广州除了海珠,白云越秀,天河,荔湾、南沙以外的,全部解除限购。
『
限购区:越秀、海珠、(不含江高镇、太和镇、人和镇、钟落潭镇)、南沙、荔湾、天河、白云
不限购区:花都、番禺、增城、从化、黄埔、白云北部四镇(江高镇、钟落潭镇、太和镇、人和镇、)
』
不仅限购放宽、外地人社保年限也有五年改两年,增值税也从五年改成二年。
很多人结合这个政策,说什么“哪里、哪里可以购买”、“哪里、哪里不可以购买”统统都是照本宣科的胡扯。
因为现在广州的落户制度、社保补缴制度已经让所有外地人,都可以冲到天河购买70年产权的商品房了。
对,你没看错!
即便你是外地户口、外地社保都可以通过折腾,购买广州天河的商品房。
所以,当你还停留在“政策松绑了哪里,要不要购买的时候”,嗅觉敏感投资客已经开始行动。
现在中国共有超大城市8个,分别为
上海、北京、深圳、重庆、广州、成都、天津、武汉。
特大城市共有11个,分别为:
杭州、东莞、西安、郑州、南京、济南、合肥、沈阳、青岛、长沙、哈尔滨。
从目前公布的情况看,中国这个19个经济重镇中
,南京、沈阳、青岛、西安、武汉、哈尔滨、郑州、重庆、东莞、济南、合肥,11座城市全部取消限购。
成都、广州、天津部分放开限购。
目前还没放开限购的城市只有杭州、北京、深圳、上海。
其实我很早就告诉过大家:
放开限购,全面放开限购只是时间问题。
我在今年6月份就开始连续写文章,告诉大家限购、低利率、低首付一定会来,但总有人不相信。
不是我想吹牛说自己预测的多准,我只是想告诉大家,只要看懂政策、看懂周期就能踩准中国楼市的节奏,就能通过预期博弈判断上车时间。
放开限购是什么新鲜事情吗?
不是!
我们在2023年经历过的放松、救市、低首付、低利率、放开限购,在2015年我们都曾经经历。
回望过去———
住建部在2014年7月11日开会明确,房地产库存量较大的城市要“千方百计”消化商品房待售面积!!!
所以,在2015年我们迎来了轰轰烈烈的去库存运动。
在2014年全国47个限购城市中42个陆陆续续取消了限购。
从2014年7月住建部宣布去库存,到10月份天津、苏州、济南调整公积金和限购,楼市行情在2014年10月份开始升温。
随后的2015年3月30日,实施住宅交易营业税满5年免征放宽到满2年免征;
到了2015年9月、10月二手房业主开始跳价。
从2014年7月住建部明确“千方百计”去库存到2015年10月份跳价,楼市行情大反转经历了16个月的时间。
从2014年7月住建部明确“千方百计”去库存到2016年10月2日重启限购限贷,楼市狂欢了28个月。
整整28个月,有多少人是在住建部宣布“千方百计”去库存这一刻就杀入楼市抄底的?
我想是极少数的一群人。
大多数人都是从2015年9月、10月二手房业主开始调价,感觉再不购买就会越来越贵的时候杀入楼市的。
我们都知道买房要逆人性,但大部分人都是买涨不买跌。
在楼市调整期内,都怕自己买贵了,成为接盘侠,盼望着再跌一点再跌一点,巴不得自己能抄到最低价。
但实际上呢,最后不仅抄不到最低价,楼市回暖了,你还没有意识到。
其实这就是韭菜的成长过程。
原本想着能不能收割一下市场啊,但最后总是被别人收割。
很多购房者都在焦虑的看各种房子和资讯,但又担心现在入市,万一亏了怎么办~
可楼市从来没有所谓的“真正底部”。
包括深圳、上海、广州、合肥、南京、成都这些城市在内,很多时候都是买完房回头看,才知道是涨是跌!
02
最近这两天,所有中介平台都恢复了“自由报价”。
什么意思呢?
就是链家、贝壳、安居客的房源全部按照市场价格挂牌了。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涨价的前兆!
我们之前的付费文章《
全面救市开启,房子会重演2015年的暴涨吗?
》也告诉过大家:
涨价从来不是目的,但唯有涨价才能迎合人性,才能让购房者恐慌入场。
所以,救市的最终目标就变成了涨价。
涨价很难吗?
我告诉大家,如果不是我们这轮救市“托而不举”,一直在控制救市的力度,现在的楼市行情竟然还叫停了部分城市首付20%的政策,想让楼市涨价一点都不难。
只要小步快跑的降低首付、降低利率就可以做到。
回望过去,中国房地产一直都是这么干的,才迎来了近20年的高速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前两轮地产周期给无数70、80、90后,镌刻了难以磨灭的记忆。
之所以难忘,是因为一套房将人与人之间的财富拉开,一套房将无数家庭的命运改写。
在这难忘的记忆中,一直有一个钟摆逻辑在重复:
刺激增长——调控降温——楼市低迷——再刺激增长……
在钟摆逻辑之下,买房人也在一次次利好和利空之间左右摇摆。
过去20年,每一次经济复苏都是通过房子上涨带动的,每一次调控之后都伴随着松绑政策。
楼市,在这样的节奏下,保持了20年的上扬态势!
下图是过去20年深圳楼市调控和价格的关系,可以看到每次调控之后楼市的上扬曲线
回顾历史,一轮轮调控,一次次钟摆,每一次的结尾都是居中归位,也就是落实到金融政策上。
在金融调控政策中最有代表性的动作就是调整:
首付&利率
中国第一次明确买房首付比例的时间是2006年。
彼时的房子很热,九部委联合发布了年度重磅公告《国六条细则》。明确自2006年起,住房首套首付按揭比例不低于30%。
第一次调整首付比例,是2008年金融危机暴发之后。
我记忆中,2008年经济增速回落,并伴随着出口企业倒闭、民工返乡等席卷全国的事情发生。
而房地产行业的销售额和价格出现了双降,其中,全国商品房销售额2.51万亿元,同比下降16.1%。销售均价3800元/平,同比下降1.7%;
为了缓阻下降趋势,2008年10月份,央行首次将首付比例调整到20%,将基准利率干到了7折。
这之后的事情,大家也都清楚,第一波尝到了买房甜头的人,财富暴涨。
随着楼市的复苏,2010年4月份出台了《国10条细则》,再次将首付比例调整到30%。
随着时间的推进,全球经济又一次放缓,传统产品竞争压力进一步加大。
在这样的背景下,房地产行业迎来了第二次大下跌。
2014年全国商 品房销售额 7.63 万亿元,同比下滑 6.3%;销售均价 6324 元/平,同比增长 1.4%,增速明显下滑。
商品房广义库存量达到了房地产历史最高峰值
:28.1万亿,去化周期高达26.9个月。
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启了第二次降首付、降利率。
2015年9月首套房首付比例降至25%,次年2月首付比例再次下调,降至20%,贷款利率再次打7折。
彼时人心惶惶,各种衰退论充斥着网络,甚至连保房还是保汇的言论都冲上了热搜。
最后的事情,大家也都清楚,棚改货币化推动了房地产行业发展,涨价去库存的模式诞生。
第二波尝到买房甜头的人,开始以买卖房产为生,甚至出现了专业的投资公司买卖房产。
时间来到现在:
大环境与行业背景再次高度重合。
价格下降、居民购买意愿降低、库存快速攀升,而房企暴雷和美债违约成为下降趋势中的标志性事件。
2022年至2023年年初,历史上第三次降低首付和利率动作也开启了。
这一轮降低首付和利率的指挥棒,在‘住房不炒’的原则之下,在部委的定调之下,交给了地方城市。
各地方城市降低利率的情况如下(以各地实际为准)。
回看过去,三次地产周期,三次首付和利率调整,折射出了地产和调控的运行轨迹:
政策,永远是经济问题的折射。
至于第三次地产周期的‘后来’还不知道,但我知道,有人希望这次不一样,有人希望历史再重演。
03
我一直都是周期论者,既不看空,也不看多,这点在之前的文章就多次说过,我的观点也一直没变,经济走势也好、房地产涨跌也罢,都是周期现象而已。
之所以要解读政策,是因为咱们应对周期的做法,一直都是“政策烫平”周期波动,包括运营用货币、行政政策、金融举措等等。
之所以要分析数据导向,是因为要了解市场对于货币、行政政策、金融举措的反馈,从而做出判断。
在《周期》这本书有这样一段原文,让我记忆深刻:
“要说历史大部分是通货膨胀的历史,我认为毫不夸张,一般而言,通货膨胀就是政府为了自身利益而精心炮制出来的。
也只有政府这个机构,能把白纸印成钱来花,又能让烂印的纸币变得一文不值。
无论何时何地,价格和通货膨胀一样,都是一种货币现象。”
回顾历史,我们当下存在的所有问题,在过往和历史中都能找到答案。
最后,说几点——
(1)、当下的行情仍是弱行情,不会快速反弹,大家等我分析9月、10月的成交数据,我们会根据各城市成交数据给大家真实的信号;
(2)、大家不要新房癌,现在去看二手房,会有一些前期吓破胆的投资客趁着这波热度出货,你们拿出“大刀”夫妻轮番上阵砍价,准没错;
(3)、投资首付50万、100万、150万的客户,可以考虑广州。如果大家考虑广州可以留言,留言多我们就出专门的分析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