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
招商银行连续两年收入下滑,合规问题频发,多地监管罚单不断
新浪财经
来源:中访网观察
近日,招商银行(600036.SH)公布2024年度业绩快报。数据显示,全年实现营业收入3375.37亿元,同比下降0.47%,连续两年收入下滑;归母净利润1483.91亿元,同比增长1.22%,增速创近五年新低。尽管整体业绩仍保持增长,但资产质量、拨备率下降、合规问题以及信用卡催收争议,使这家以零售业务见长的银行正面临严峻考验。
营收下滑,利润增长放缓
2024年,招商银行的营业收入同比减少15.86亿元,降幅0.47%。其中,利息净收入增速低迷,而非利息净收入同比增长1.45%。从利润角度来看,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1.22%,但这一增速已经创下近五年来最低水平。尽管利润仍在增长,但其核心盈利能力正在受到考验。
招商银行一直以零售金融见长,被誉为“零售之王”。但2024年,其零售贷款增长放缓,信用卡业务也受到逾期风险增加的拖累。此外,2024年多地监管部门对其业务合规性提出质疑,累计罚款超过2600万元,这些问题无疑影响了其经营稳定性。
在2024年的业绩报告中,资产质量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招商银行的不良贷款率维持在0.95%,但其拨备覆盖率却下降至411.98%,同比减少25.72个百分点。从环比数据来看,2024年三季度末,招行的拨备覆盖率仍为432.15%,短短一个季度内下降超过20个百分点,表明其风险应对能力有所削弱。
拨备覆盖率被视为银行的“利润调节器”,其大幅下降意味着银行减少了对不良贷款的拨备计提,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净利润的增长。然而,拨备减少是否会影响未来风险抵御能力,仍值得关注。相比之下,中信银行在2024年拨备覆盖率达到209.43%,虽较上一年有所下降,但仍维持稳健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招行2024年前三季度净利润均为负增长,但全年业绩最终实现正增长,这是否受到拨备调整的影响,仍待市场进一步观察。
信用卡催收争议,品牌形象受损
作为“零售之王”,信用卡业务一直是招商银行的重要收入来源,但随着经济环境变化,消费者负债压力加重,信用卡逾期率持续上升。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3月,全国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已突破1096.76亿元,同比增长11.76%,创下历史新高。招商银行的信用卡业务也未能幸免,逾期问题加剧,导致催收力度加强。
据多家媒体报道,近年来招商银行将部分信用卡催收业务外包给第三方催收公司,然而,这些公司在催收过程中采取了包括电话骚扰、上门威胁、暴力催收等违规手段,引发舆论风暴。在黑猫投诉平台上,与招商银行相关的投诉已超过3.5万条,主要涉及暴力催收、通讯录轰炸等问题。这些负面事件严重损害了招商银行的品牌形象。
此外,由于部分催收手段涉嫌违法,监管机构已开始加强对银行催收业务的审查,未来银行在信用卡催收方面或将面临更严格的监管限制。
合规问题频发,多地监管罚单不断
2024年,招商银行在多地遭遇监管处罚,违规问题涉及贷款管理、信息披露、资金流向等多个方面。其中郑州分行因房地产贷款违规被罚490万元,总行因信息披露不规范被罚350万元,成都分行因虚构财务顾问费、违规办理贷款等问题被罚290万元,西安分行因贷款管理不审慎,被罚35万元,全年累计罚款超2600万元。
这些处罚暴露出招商银行在风险管理、内部合规方面仍存在漏洞。对于一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而言,持续的监管罚单不仅影响其品牌声誉,也可能对未来业务增长带来一定的限制。
面对资产质量承压、营收增长放缓、信用卡催收争议以及合规风险,招商银行未来应如何调整策略?
业内人士认为,在未来,招商银行需要进一步优化风险管控,避免因拨备覆盖率下降而影响未来抗风险能力。并适度调整信贷投放策略,关注不良贷款的真实压力,确保长期稳健发展。其次是优化信用卡业务,避免暴力催收。招商银行需要重新审视信用卡催收机制,避免因激进催收导致客户流失及品牌受损。还需提高信用卡逾期管理的透明度,采用更合规的催收方式,加强对第三方催收机构的监管。必须加强合规管理,减少监管风险。2024年多地分行受到监管处罚,表明招商银行在风控体系、合规管理方面仍有待完善。未来,招行应加强内部审计,确保各业务环节合规经营,以避免后续监管风险。需提升非利息收入,优化收入结构。招行2024年非利息净收入增长1.45%,但整体收入下降。未来应着力提高财富管理、资产管理等非息收入,减少对利息收入的依赖。
2024年对于招商银行而言,既是挑战重重的一年,也是调整经营策略的关键时期。虽然全年净利润实现小幅增长,但收入持续下滑、资产质量承压、信用卡催收风波、合规问题等,使其未来增长面临更多不确定性。
作为中国领先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招商银行曾因零售业务的成功而享有盛誉。然而,面对行业竞争加剧、监管环境收紧以及消费者行为变化,招商银行亟需做出战略调整,以适应新金融环境的发展趋势。
未来,招商银行能否稳住“零售之王”的地位?又能否在合规管理、资产质量与盈利增长之间找到平衡?市场将拭目以待。(内容来源|商业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