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
唯楚有才 于斯为盛:解码长沙的“人才基因”
勤奋的小牛儿
岳麓书院门前的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历经三百年风雨,至今仍诉说着长沙的人才密码。这座连续15年蝉联“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的星城,既诞生过改写历史的革命先驱,也孕育了世界级的工程机械产业集群;既有“网红城市”的流量密码,也有“房价洼地”的民生温度。长沙用千年文脉与现代创新的交织,诠释着“人才”二字如何成为城市最硬核的竞争力。岳麓书院最有名的门联就是“唯楚有才,于斯为盛”,这句话放在近代史看尤为震撼,自魏源、曾国藩始,到黄兴、蔡锷,再到毛泽东、蔡和森,湘人总是在历史的洪流中力挽狂澜,湘军的血勇和不屈代表着危难时期的中国力量,湘人在就没有什么绝对的不可能,就不认输,不认命,不任人摆布。岳麓书院外还有一亭名曰“自卑亭”,出自《中庸》里的“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不是说要轻视自己,而是从低处做起,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麓山寺内观音阁还有一幅对联“事在人为,休言万般皆是命;境由心生,退后一步自然宽”。而云麓宫三清殿的对联则是道德经里的名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儒释道在一山之中的呼应,仿佛就勾勒出了湘人本色,要干就干大事,要做就必须成事。
其实长沙这些年最大的成功还真的不在湖南广电或者文和友、茶颜悦色、太平老街那样的网红景象,而是在抢人大战上取得的巨大成功。近5年,长沙人口总量增加了近百万,从2019年末的963.6万人增加到2024年末的1061.7万人,年均增加近20万人。按照已公布的数据,2024年长沙的人口增量仅次于深圳和合肥排在全国第三,甚至力压涌现出“科创六小龙”的杭州!而且这百万人口增量中绝大部分是年轻人(官方口径是80%),更年轻的长沙意味着更蓬勃的创新力,代表着这座城市的未来。站在产业基础再回看长沙的商业场景,成都或许就是最好的对标,所谓网红不过是一时的现象,浓郁的烟火气和人情味才是一座城市留人的底气,让人来了不想走才是关键所在。
一、文脉千年:从屈贾之乡到革命摇篮
长沙的人才基因深植于三千年的历史土壤。战国时期,屈原行吟湘江畔写下《离骚》,贾谊谪居长沙城著成《过秦论》,一诗一文奠定了“屈贾之乡”的文化底色。北宋时期,岳麓书院在湘江西岸拔地而起,朱熹、张栻在此会讲,成就“道林三百众,书院一千徒”的盛况。王夫之、曾国藩、左宗棠等湖湘子弟从这里走出,将“经世致用”的思想刻入城市血脉。
近代以来,长沙更成为革命人才的摇篮。时务学堂里,梁启超、谭嗣同高呼变法图强;橘子洲头,青年毛泽东写下“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清水塘22号,毛泽东与杨开慧建立起中共最早的省级支部。这座城市的街巷中,至今回响着“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精神共鸣。
二、产业兴城:从“制造湘军”到“智造标杆”**
长沙人将“霸得蛮、耐得烦”的性格融入产业发展,让人才与产业共舞。三一重工的“全球第一吊”、中联重科的“万吨级塔机”、铁建重工的“地下航母”盾构机,这些大国重器的背后,是30万装备制造从业者的智慧结晶。2022年长沙工程机械产业集群总产值突破3000亿元,全球50强企业占据4席,产业工人中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78件,印证着“工匠精神”的现代传承。
新经济赛道中,长沙更显创新锐气。国家超算长沙中心的“天河”系列超级计算机,每秒运算能力达20亿亿次;湘江新区聚集2.8万家科技企业,北斗卫星导航、人工智能等领域的“隐形冠军”在此生长;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里,5G、AR技术让《中国出了个毛泽东》等红色IP焕发新生。从“钢铁巨人”到“数字大脑”,长沙正构建起“传统产业顶天立地、新兴产业铺天盖地”的人才生态
三、幸福密码:从“房价洼地”到“青春磁场”
长沙对人才的吸引力,不仅在于产业机遇,更在于“让年轻人活得有尊严”的城市温度。当一线城市房价高企时,长沙严守“房价收入比不超过7”的调控红线,2023年新房均价仅1.1万元/㎡,成为年轻人“踮踮脚就能够得着”的安居之城。茶颜悦色、文和友等本土品牌用一杯奶茶、一份小龙虾构建起“15分钟生活圈”,解放西路的夜市与梅溪湖大剧院的交响乐共同组成“烟火与诗意并存”的生活图景。
这座城市正用开放姿态拥抱新长沙人:高校毕业生“零门槛”落户、人才购房补贴最高10万元、海外人才创业最高资助1亿元……政策红利下,长沙常住人口十年增长300万,2023年青年人才流入率居全国前三。中南大学、湖南大学、国防科大的校园里,每年3万名毕业生中约40%选择留湘发展,形成“人才反哺”的良性循环。
长沙大学城
四、未来已来:在守正创新中书写新篇
今日的长沙,传统与潮流正碰撞出新的火花。太平老街的青砖黛瓦间,年轻人捧着“鸳央咖啡”打卡千年贾谊故居;湘江两岸的灯光秀用数字技术重现《沁园春·长沙》的豪迈词句;比亚迪、华为等企业研究院与岳麓山实验室联动,让“惟楚有材”的古老宣言在半导体、生物医药等新战场续写传奇。
这座“手可摘星辰”的城市深知:人才不是“抢来的资源”,而是“长出来的生态”。当“工程机械之都”向“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升级,当“网红流量”转化为“产业增量”,长沙正在证明——唯有让人才与城市相互成就,才能让“于斯为盛”从历史颂歌变为永恒进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