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
油价或大幅上调,12月31日,调整后的92、95号汽油价、猪价、粮价
原创
果然悠
距离1月3日,新一轮油价调整时间越来越近了,不出意外,油价又要上涨,而且是大幅上涨,截止到发稿前,布伦特原油价格已经上涨至85.99美元/桶,相比前一日上涨了2.53美元;WTI美国原油价格上涨至80.53美元/桶,相比前一日上涨了2.13美元。油价调整专家按照《石油价格管理办法》规定的国内油价调整机制测算,预计国内成品油价将大幅上涨240元/吨,折合每升价格上涨0.18元-0.22元,加满50升的油箱要多花10元左右。
本周布伦特原油价格先涨后跌再涨,此前站到86美元/桶之后连跌两天,最低时一度跌至82.6美元/桶,下跌幅度超过2%,但随后国际油价重启上涨,目前已经重回86美元/桶。此前因为俄罗斯11月石油日均产量从10月份的1071万桶增加到了1090万桶,市场石油供应增加,价格下滑,但OPEC+主要产油大国减产石油,俄罗斯降低对欧洲地区石油的出口规模,叠加美国原油库存量下降,恶劣天气影响美国原油产量,国际原油价格易涨难跌。
目前,国内92号汽油价格维持在7.6元左右,上涨0.2元左右之后,价格将会涨至7.8元左右。95号汽油价格维持在8.1元左右,上涨0.2元左右之后,价格将会涨至8.3元左右。
油价上涨不是好事,但1月1日之后,国内成品油将要实现“升级不升价”,各地汽油将全面推行国六B汽油,相比之前的汽油,国六B标准的油中烯烃含量的限值更低,这一改变对于车主们来说最大的好处是可以减少发动机积碳和胶质沉积,从而延长发动机的使用寿命,降低车辆保养成本。此外,还能减少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等污染气体的排放,让国内汽油更加环保。
猪价重回“解放前”
12月28日至今猪价再度回落,12月31日全国生猪均价已经降至8.82元,全国有超过半数地区的猪价再度降至成本线以下,回归到“解放前”,安徽、江苏、江西、河南、湖南、黑龙江、吉林、辽宁、云南、贵州等地的猪价都处于亏损状态。
猪价的这次回落完全在我的意料之中,其下降逻辑主要在于如下几个:
1、此前几天生猪价格的连续上涨,并不是需求量的大量恢复,而仅仅是养殖端的挺价惜售,减少了市场生猪供应量,又恰逢屠宰企业为元旦消费高峰备货,市场生猪短时供不应求被放大,猪价接连上涨。而随着元旦备货的结束,生猪需求回归正常水平,猪价回落。
2、猪肉消费低迷难改,受感染人数的增加,超市、商场等地人口流动量并不大,餐饮堂食也不理想,春节备货还为时尚早,腌腊需求又告一段落,猪肉消费整体“青黄不接”低迷难改,猪肉销不动对猪价支撑力有限。
3、市场生猪存栏量依然处于高位,标猪供应本身就不缺,还有一直压栏的大肥,和提前上市的小标猪,市场并不缺猪,距离春节越来越近,留给养殖户卖猪的时间越来越短,猪价回暖之后,养殖端压栏惜售情绪松动。
考虑到供应端处于高位,需求端低迷难改,春节消费利好对猪肉消费的带动会因为疫情受到打压,预计接下来一段时间猪价易跌难涨,养殖户需要提前做好准备。
小麦下跌,短期难涨
稳定了几天的小麦价格,最终还是没有扛住,又跌了。小麦价格的回落主要是因为部分持粮主体选择售粮走货,市场小麦上量增加,企业收粮难度下降,开始压价,这次小麦价格的下跌就意味着小麦价格短期难涨。
需求层面,受疫情的影响,面粉需求难以完全释放,距离春节时间所剩不多,市场难以形成明显的消费需求高峰,而且面粉涨价后还会对消费造成更大的抑制影响。供应层面,因为小麦价格持续低迷不涨,一些高位建仓的持粮主体对后市小麦价格失去信心,
最近小麦拍卖的流言,
即便利润偏低也选择售粮,这样小麦的市场供应就处于相对高位,虽然根据往年的经验,节前会有机会迎来麦价的上行,但今年情况完全不同,小麦价格短期难涨。
玉米涨跌互现,但压力来了
12月31日,各地玉米价格涨跌互现,其中山东地区玉米价格以下跌为主,福洋生物、诸城源发、七星柠檬、天力药业、中古淀粉等企业普遍下调5厘。东北部分企业迎来上涨行情,其中辽宁开鲁玉王、新和成生物、绥化昊天、绥化象屿、富城相遇等都有5厘-1分的涨幅。
1、此前价格理想的时候,基层农户的售粮情绪较浓,完成新粮销售,落袋为安,而那些没卖粮的,面对现在不景气的价格,持续持观望态度,卖粮积极性不高,好有些直接放弃了年前市场,考虑年后行情。就使得市场玉米供应量偏低。
2、需求端,猪价行情低迷,肉鸡、蛋鸡、肉羊养殖亏损加剧,养殖行业整体不景气,养殖户加大出栏量应对降价风险,使得玉米饲料需求整体偏弱。面对涨跌不定的价格,贸易商和烘干塔也不认价,观望情绪较浓。
此外,玉米价格的压力又来了,近日,市场上出现了定向拍卖稻谷的公告,
2023年1月4日【14:00】黑龙江贸易粮(稻谷)定向邀标竞价销售交易会公告:预期投放2017年产粳稻193.3吨。该批次水稻超出正常存储年限,仅用于饲料用粮或燃料乙醇原料加工。虽然投放量不大,但是已经像市场传递出了一个不好的信号,玉米价格的压力又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