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
“火炬手”李广元:从铁匠铺到钢铁大王,再跨界转型
大河财立方
【大河财立方 记者 裴熔熔】
在安阳林州,李广元的名字可谓是家喻户晓。
在半个世纪的时光流转中,李广元紧随改革开放的步伐,从一间铁匠铺为起点,逐步引领凤宝集团跨越重重挑战,实现了从无到有、由弱至强的华丽蜕变,不仅终结了林州地区“有铁无钢”的历史,更在集成电路新材料这一高科技领域开辟出了一条自主创新的道路,将凤宝集团推向了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的荣耀殿堂。
林州市委原书记王军曾这样评价李广元:“在工业发展上,凤宝集团通过转型升级,实现脱胎换骨、生机勃发,是林州转型升级的先行者,而李广元是火炬手。”
铁匠铺变身加工厂
劈开太行山,引来漳河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工天河”红旗渠的建成通水,解决了林州人民的生存问题。自此“发展”被提上日程,工业由此起步。
但受制于历史条件,改革开放之前,林州的工业主要围绕农业展开,例如小化肥、小农药、小农具等企业,大都是手工作坊,生产方式老,且产品质量不高,一些乡镇开始寻找其他的致富之路。其中就有姚村镇定角村。
“我们村当时只有三盘简易锻造炉,以农具加工为主,相当于一个铁匠铺。搞了一段时间之后,发现经济效益不大。刚好1975年,一个在外地的老乡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产品,说可以搞汽车配件。”当时26岁的李广元是定角村的会计,眼瞅着铁匠铺始终没有起色,便主动扛起了带领全村致富的重任。
创业之初,举步维艰,资金是最大难题。据当地媒体报道,彼时的李广元,东家一百,西家二百,集全村之力,凑了两万元,又从信用社贷了两万元,去原阳机械厂买了二三十台手动车床。
由于对“汽车调整臂”这一汽车配件不了解,李广元便找到报废的汽车调整臂,肢解后研究;又背着白面,到缺少白面的山西太原工具厂,换取次品当原料;又到山西长治,请人家完成汽车配件的最后一道程序……接着回来组装。
“当时的农村第一要务其实还是农业,能搞经济很不容易。但当时实在是太穷了,所以我就多方去协调政策,至少能让我们干下去。”李广元说。
抱着背水一战的拼劲儿,1976年,三个铁匠炉,新建了一个翻砂炉,二三十台手动车床,定角村的汽车配件厂就这样开张了。
“虽然当时技术条件下生产出来的零配件并不完美,但因为计划经济导致的物资稀缺,这种汽车配件还是很快就打开了市场。”李广元告诉大河财立方记者,“铁匠铺”也慢慢变成了加工厂。
民营企业崛起浪潮
形势飞速转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大幕,尤其是1982年农村大包干责任制,为农村经济注入新的活力,林州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林州首次提出要把工业作为一个主要产业进行发展,实施县、乡、村三级工业大推进,全市工业经济走上了快速发展轨道。
20世纪90年代,林州工业经济高速推进,“富太行”拉开序幕。林州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告诉大河财立方记者,这一时期,林州市市属工业和乡镇企业全面提升,“千村百万工程”“千村千万工程”全面实施,“六路奔小康”战略积极推进,市委、市政府提出“力创百亿、争当百强、全面振兴、实现小康”的奋斗目标。林州工业经济的框架基本形成。
“当时市里面开展‘千村百万工程’的力度非常大,就是三年内要实现1000个村销售收入达到100万。由于汽配行业的发展,定角村在1980年就达到了,是当时全市的排头兵,市里面给我们的支持也非常大,要求我们带好头。”李广元向大河财立方记者回忆说。
瞄准这一发展时机,李广元在1992年将配件厂正式升级为河南省定角实业总公司,并在1995年进军当时正蓬勃兴起的钢铁行业,投资建立带钢厂,逐步将汽车配件产品增至20个系列、300多个品种产品,企业效益以每年40%的幅度递增。
一组公开数据显示,在雁阵效应带动下,到上个世纪末,林州北部出现三百余家汽配企业,生产的货运汽车配件占全国市场的60%。
进入2000年的十余年间,随着国家相关产业政策的出台,林州工业经历了结构性调整,“两高一低”项目受到限制,一批投资规模较大、带动能力较强、科技含量较高的大项目相继开工建设,钢铁、铝电、煤机、汽配、高新技术等五大产业开始形成。
转型升级,逐渐成为工业发展的主旋律,李广元也在时代的脉动中寻找着新的方向——
2001年,面对原材料对带钢厂的严重制约,李广元决定盘下负债巨大的国营企业红旗渠钢铁公司,组建凤宝钢铁公司。短短一年多后,炼钢项目正式投产,林州有铁无钢的历史终结。
2005年,普通钢材产能过剩,李广元果断决定,上马优特钢生产线。2008年,凤宝第一条无缝钢管生产线投产,并逐步进入国内无缝钢管主流市场。目前凤宝管业已成为河南最大的无缝钢管生产企业。
“钢铁大王”跨界转型
2010年,全国钢铁行业步入前所未有的萧条期,钢铁产能过剩已是实实在在摆在眼前的课题,林州众多企业未能幸免。在大家犹疑之际,李广元带领凤宝集团率先行动:必须要跨界转型!
带着林州人民特有的韧劲,艰难跨过了人才、技术、市场难关,2011年7月,凤宝集团宣告成立了河南光远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光远新材),正式进入电子级玻璃纤维行业。
很快,初创的光远新材迎来一个历史性时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党中央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这让李广元对跨界电子级玻纤领域充满信心,创新成果也的确超出众多人预期。从2012年一期电子纱项目启动开始,二期、三期、四期、五期、六期……光远新材几乎以每年都有项目投产的速度快步发展,接连创造新的“林州速度”,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的空白。
2017年,为加快推动集团电子信息材料产业链的延伸和升级,瞄准世界中高端水准而倾力打造的覆铜板智能制造标杆工厂,凤宝集团在光远新材的基础上,成立了林州致远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简称致远电子)。秉持着“干就干到最好”的凤宝传统理念,致远电子现已成为河南省最大的覆铜板生产企业。
回望过去40多年,从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再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民营经济发展的动力不断增强。李广元深感于改革带来的机遇与变化。
李广元表示:“作为沐浴着改革开放春风发展起来的民营企业,我们是改革开放的亲历者、见证者和受益者。凤宝的每一次转型都是应时、应势、应需,抓住了改革的机遇、抢先布局、积极拥抱市场变化,不断推动产品与管理的精细化。”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先后用了两个‘公平’、一个‘平等’和‘同等’,鼓励各种所有制经济公平参与市场竞争,这为民营企业放开手脚大胆闯、加油干鼓足了信心。”李广元说。
责编:陶纪燕 | 审校:李金雨 | 审核:李震 | 监审:万军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