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各路自媒体鼓吹“大放水之年”的2025年说法:靠谱,还是忽悠?
熊猫贝贝小可爱
#头条深一度#
首发头条平台,抄袭搬运必究!
(有看到抄袭搬运的读者朋友也请帮忙举报一下,首发和原创标签只有在头条平台。感激不尽!)
这是熊猫贝贝的第2895篇原创文章
(本文不含任何AI创作和自动生成内容)
2025年才刚刚开局不到一个月,国内中文互联网环境中,很多自媒体,以及所谓的砖家叫兽群体,又开启了新一轮的“放水”鼓吹:
什么“2025年,大放水之年”,“史诗级放水,史诗级通胀”,“新一轮大放水就在眼前”……吧啦吧啦……不一而足,仔细看看内容吧,也没啥花头,而且套路,还是那个“贩卖焦虑,吊足胃口,然后引君入瓮,镰刀伸出”。
基本上就是拿“国家放水,通胀要来,货币贬值”这个逻辑炒作一番,然后话头一转,自然而然的开始为自己利益关联的东西开始进行推销。
大放水要来啦,需要有资产承接才能发财,买房,炒股,买保险,炒外汇,海外资产配置咯……
反正,在这些内容和观点里面,为了引导更多的人去关注自己生意,不把现金和储蓄行为说的不如垃圾,就是不到位的,就是不合格的。
类似的东西大家应该看到了不少,屏幕前看到这篇文章的朋友们,有没有被贩卖焦虑,被吸引入套的?
其实,每逢新年鼓吹大放水,大通胀的话题,都快成中国国内互联网和舆论环境的固定节目了,实际上,特别是过去这几年,每到这种年份新老交替的阶段,鼓吹国家要大放水的论调,就一定会扎堆出现。
那么,2025年,会有大放水么?会有这些被利益驱动的自媒体鼓吹的什么房价要涨,股市要出现行情的可能么?
这篇文章,就将从放水的模式本质分析作为切入点,结合中美这两个典型国家在货币放水这件事上的关键区别,从敬畏常识,尊重规律的角度,深入挖掘2025年中国“大放水”说法背后的逻辑,并对“2025年大放水”基调之下,国内经济环境的可能走向和体感变化,进行一次有深度,有态度,有依有据的专题讨论和分析研究。
关注动向,把握本质,看清主线,研判趋势,指导行动。
本文已反复自查合规,不碰红线,语言平和公允,不带价值导向。
内容有依有据,分析理性客观。
硬核内容,错过不再。
以微见著,洞察先机,把握趋势,指导决策。
PS:
文章略长,内容的阅读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耐心,并且需要进行思考。
内容不求讨好所有读者,写作分享也是一个阅读群体和写作群体互相选择的过程。
每个人的认知层次不同,不做强求,这篇文章的内容不是什么大路货,也不是什么看完能够带来轻松愉悦精神满足的爽文,请结合自身需要和认知需求理性看待。
(如果这篇文章在其它资讯平台被看到,不用怀疑,就是抄袭搬运,厚颜无耻)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1
其实中国一直都在放水,但是为什么绝大多数都没有感觉?
中国要放水救经济这个信号,或者说逻辑,其实从2024年年底就已经开始形成了。
在2024年接连两个月的重磅会议上,尽管外部条件有着很大的变化,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中国的经济政策环境,已经形成了一个趋势,那就是开闸放水,不管是11月的12万亿还是12月释放的降准降息以及加大货币信贷投放力度。
所以,炒作“2025年将成为大放水之年”的说法,其实非常合理。
但是,从事实上来说,2022年开始,中国这个国家早早就已经开始进行货币宽松,理由非常简单,那就是看M2:
图片来源:网络
这个放水的时间周期其实还可以拉长一点,要按M2的斜率来看,其实过去几年,中国都是处于一个放水,货币宽松的状态的。
那2025年,中国会大放水吗?答案是会。实际去年就开始了,今年还会加大力度。
财政会提高赤字率,从3%提高到4%,4%是占GDP比例,如果按130万亿元计算,财政赤字高达5.2万亿元,这5.2万亿元是通过一个个项目放出去,就能拉动经济。
货币政策也会加码,高层会议提出货币政策要“适度宽松”,之前一直强调“稳健”。1月4日央行宣布将择机降准降息。
但是,为什么绝大多数普通人,公司,行业,都对中国这一轮货币宽松和放水,没有什么直接感觉呢?
近年来我国有两次大放水。
一次是2009年,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
第二次是2014-2015年,为了应对经济降速、楼市低迷,两次放水都起到了刺激经济的效果。
但是和这两次相比,本轮的放水,存在两个关键本质和以往不同:
一个,是过去两年,央妈一直在放水,只是钱就是流不出来,那流不出来的原因,无非就是有脏东西堵住这个管道了嘛。
另一个,有了前两次放水带来的房价暴涨,购买力脱节这样的后遗症经验,这一次的放水,本质上和绝大多数自媒体和舆论所宣传的,完全就不是一回事。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的M2增长了87%,但是M1却还减少了34%,是有统计以来,M1唯一一次出现了负增长:
图片来源:见图
事实上就是,美国欧洲大放水,有明显的通胀,而中国当下的情况就很像日本90年以后,名义上也是放水和货币宽松,但是换来的是明显的紧缩。
回到文章开头的提问来看,2025年中国大放水之年就算形成共识,成为现实就如何?难道经济体感就能马上发生转变么?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2
套路解密:在中国用美国的放水逻辑和思路说事,其实都是耍流氓?
客观来说,在中国鼓吹大放水,大通胀,是一件缺乏常识,也没有意义的事。
用美国的放水逻辑,套用在中国身上,注定是南辕北辙的一件蠢事。
最近几十年以来,美国进行了两次放水,分别是2008年和2019年。
这两次放水虽然都是放水,可是有着本质的区别。
▶2008年的放水是被迫的,先有了次贷危机,然后逼迫美联储放水,大量买入美债救市,那次放水不是一次性的,而是经过了连续四轮持续多年的救助。
▶但是2019年的这次放水不太一样,是主动性的。
美国它放水,它是用货币化的方式把钱直接发到这种最具消费能力的居民手里面,那么大家的资产负债表得到改善了,得到的是净财富,没有增加负债,他们的资产负债表更加的稳健了。同时再加上像股市的这种造富效应(看看A股就会心寒),大家觉得手上有更多的钱了,所以增加了他们的消费能力跟消费欲望,在这种情况下物价就会上涨,出现通胀。这个是在需求端的情况。
供给端,因为美国的钱是直接发到个人的,所以它会造成低成本的劳动力价格的一个上涨。道理其实很简单,政府给我再发钱,一直发到我不想上班的程度,如果想让我上班,你必须给我开更高的工资,那么这个时候就会导致工资上涨,那工资上涨就会使得这种制造业跟商业的成本涨,直接推高他们的一个CPI。
从本质上,中国的货币管理思路,就和美国有着天壤之别:
放水其实是放货,是央行通过商业银行把这个资金放到这种有创收能力的企业,比如说这个低碳环保、高新技术产业,还有一些公用设施建设等等这些。这种放水的话有两个特点,一个是他并没有把钱放在这种资产上,而是通过债务的形式,所以居民还有一些私营,他们的资产负债表并没有得到改善。
另外,这个钱更多的是放在了一些生产端,随着生产当中需求端的这个传递效应,这些钱到最后也会形成居民的收入,但是这个传递效应是有一个滞后的,他并不同步。所以说我们的生产端得到了更多的资金,但是需求端的话,消费能力依旧不足,产生通缩也就不足为怪了。
美国把钱发放到个人,根据这种心理逆境博弈理论,我会认为这个钱是我白得的,我就倾向于把这个钱投向于更高风险的一些领域。所以美国在疫情期间,股市开户人数达到了一个高峰是有它背后的道理。
中国的股市表现不振,除了这个中美逆差不断的扩大,外资撤离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放的是债,这个资金很难直接进入到股市里面,所以说我们的这个资产价格,以股市为首资产价格不挣钱,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中国的放水,是间接放水:
现代信用货币体系下,大部分的货币是通过商业银行的信贷关系创造出来的。在国内目前以银行贷款这样的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系中,在中国,可以说商业银行是最大的货币水龙头。
通过银行体系放出去的水,就是间接放水。
但是银行不是说自己想放多少贷款就能放多少贷款,也不是自己想收多少利息就收多少利息。有很多监管指标来限制银行的行为。那么央行就可以通过调整这些指标,来影响银行的存贷款行为,时而放松水龙头,时而收紧水龙头。
如果央行认为现在需要增加市场上的货币供应,可以通过降低存款准备金比例、再贴现、再贷款、国债逆回购等方式,把银行的水龙头拧松,扩大银行体系可以对外贷款的总量,来增加货币供应。
也可以通过降息的方式,提升企业或个人的贷款意愿。这同样也能增加货币供应。
借钱容易了,贷款利率降低了,这就是中国的放水方式,和美国直接发钱,是一回事吗?
再简化一点好不好?
如果说中美都是债务驱动经济增长的模式,那么美国就是政府主动负债,而中国这边,是想办法让居民和企业部门加大负债。
同样是放水,美国掌握主动,而中国这边相对被动。
说清楚了吧?
用美国的模式,在中国国内去谈影响和效果,有一个算一个,都是利益驱动明显的耍流氓行为。
中国的放水模式,就决定了,和绝大多数普通人,以及经济体感,短期内,是没有什么关系的。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3
趋势研判:如果2025年中国的“放水”势在必行,将会带来哪些变化和影响?
当然,这篇文章不是来讨论中美两家放水模式不同,谁好谁坏,为什么会这样的。
事实上,在货币管理这件事上,很多原则和风格一旦确定,除非有重大的改革或者明确的主体调整,不管是中国还是美国,对于核心模式和操作,都是不会进行任何调整的,也没人敢去碰,因为这种调整,是要背负“历史责任”的。
这个东西,懂得自然懂,不懂的也解释不了。
从理论上,说2025年是中国大放水年份,其实一点问题都没有,但是从变化和影响上去展望,其实没有多少想象力空间。
中国是通过银行放水的模式,银行放水,并不是说,客户没有任何进件条件,依然把钱放出去,而是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加大放款额度。
现代金融体系(特别是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一直有个问题,就是借钱是“一个巴掌拍不响”的事,这事得先有想借钱的借款人,而且还得符合银行的放贷标准。也就是,所谓的有效信贷需求,借款人必须符合以下两点:
想借钱
能借钱(符合放贷标准)
然而,在经济的微观主体预期转弱的背景下,残酷的现实就是想借钱的人变少了。日本、欧洲甚至是危机后的美国,都遇到过这一问题:
借款人消失,没有人借钱。都没有人借钱了,银行的贷款“卖”不出去,宽信用自然宽不起来。
于是,说好的宽松,或者说大放水,
就会变成这个样子:
图片来源:网络
什么金融空转,居民和企业部门去杠杆,就是当下中国信贷系统的现实情况。
这两个问题如果不得到解决,M2翻倍又如何?
而且,和资本主义“制度腐败”相比,中国还存在权力腐败的现实问题。
中国贪腐更大的问题,是扰乱了经济的正常秩序, 让原本应该分到给企业的利润,应该变成的老百姓的工资,最终跑到了贪腐人员的口袋里去了。而这些利润原本是可以变成老百姓的工资的,但最终却变成了贪官口袋里的钱,这些钱呢,贪官要么不敢花,要么就转移到国外,最终也没法流进实体经济。
最后,别忘了,2025年是这一轮化债正式启动的年份。
化债周期,不是还债周期,中国放水,有多少要被规模债务的坑给吸走?
三个维度的理由看下来,放水就算是一定的,但是对于国内经济环境的体感而言,恐怕没有多少影响和讨论的意义。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写在最后:
基于对中国放水的梳理和分析,能够得出哪些结论和启发?
通过以上的梳理和分析,其实有耐心看到这行文字的朋友应该能明白这么一个结论了:
中国放水其实一直都有,2025年加大规模,也是有依有据的,但是,按照中国的放水模式,要说对国内经济环境体感有什么改善想象力,就没有多少意义了。
M2再高,如果没有进入实体经济和市场的渠道,那么对老百姓没有任何意义。
有2015年那一轮货币化棚改的经验(地方债和房价双双飙升),那么2025年就不要指望这种老套路还能再次上演。
所以,拿国家放水来炒作房价预期,其实就是忽悠。
而金融市场这边,国家放水,有一个很重要的顾忌,那就是国内金融市场没有赚钱效应和确定性,所以机构拿到钱,很有可能会继续加码债市,进一步压低国债收益率。
所以,国家放水,对于中国股市而言,可能会有反效果。
总的来说,中国的放水模式不是没有用,或者没效果,而是逻辑和本质,和美国是完全不一样的,真正发挥效果需要的过程管理和时间成本,也是不一样的。
有些东西,只要看懂了本质,就不容易被人忽悠和套路了。
这是不是良心话?
以上,就是对“2025年中国大放水之年”的舆论观点,进行的一次专题梳理和分析讨论内容,和各位头条的读者朋友们,进行一个交流和分享。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最新规定,本文内容和意见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关于置业,投资等行为的明确建议,入市风险自担。)
以上正文,来自
@熊猫贝贝小可爱
交个敢说真话,会说实话,善于观察的年轻人朋友,可好?
原创写作分享不易,如果觉得文章不错,欢迎转发点赞。关注本人
实力原创,头条独家,如有抄袭搬运侵权行为,必究!
有问题欢迎留言,再不行就私信也行,文明交流,有问必答,谢谢各位。
被各路自媒体鼓吹“大放水之年”的2025年说法:靠谱,还是忽悠?的相关内容中企停止建厂,德国痛失300亿,中方反制猛烈,意大利收到噩耗多家上市公司披露减持公告 实施主体多为董事、高管刚刚!美股,A股,恒科预判已出,重仓的朋友注意了!奥克斯国际(02080.HK)3月20日收盘上涨9.0%,成交4748港元深化高水平对外开放 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友讯达:中标约6526.63万元国家电网采购项目一周复盘|新乳业本周累计上涨8.22%,食品饮料板块上涨11.49%工商银行宁夏分行营业部金融便民零距离 上门服务暖人心世行前经济学家:除基建外,下一代人的中非合作还有三大要务国家发展改革委颁布《中央预算内投资资本金注入项目管理办法》华铁应急深圳再添一电力送出工程,现代化城市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加速跑